展览现场,各类圣旨和相关文物,让人大开眼界。
“奉天承运,皇帝诏曰……”
这估计是当今观众最熟悉的古装剧桥段,每次皇上下圣旨,影视剧的剧情就进入了转折点。因为太熟悉“圣旨”,人们反而很少去思考,影视剧里的圣旨,是真的吗?
台州博物馆为期两个月的“圣旨展”,为你解惑。
圣旨真容,专制与美
“影视剧里的圣旨,已经成为道具了。”徐州圣旨博物馆执行馆长周子汉先生笑着对记者说。
台州博物馆此次的“圣旨展”,正是和徐州圣旨博物馆合作展出,所展出的30余件(套)展品,皆由圣旨博物馆提供。
站在展柜前,周馆长对着展品为记者讲解圣旨的知识。
“圣旨的定义,大家都知道,是皇帝的命令。但不是每个皇帝下达圣旨,都如影视剧一般。”
在第一排展柜内,讲解词介绍了圣旨的历史。
始皇帝一统天下后,命为制,令为诏,首创皇帝制度。至明太祖,为加强中央集权,大力宣传皇权受命于天观念,以昭示其统治的合法性,他的诏书开头首次出现“奉天承运皇帝诏曰”,从此成为定制。
“所以,如果讲述明朝以前故事的影视剧出现‘奉天承运’开头的圣旨,那就是硬伤了。”周馆长告诉记者。
圣旨原本是皇帝下达命令的重要文件,不同省份都有官员会接到圣旨。针对不同品级的官员,圣旨又分为敕命、诰命圣旨,诰命的官职比较高,这类圣旨都属于“好消息”,封官加爵,皆大欢喜。圣旨也有“坏消息”,官员犯错,皇帝严厉批评一通,或削官,或流放,详细说明。
收到圣旨的官员,都必须对圣旨严加保管。清朝规定,圣旨均由受封人珍藏。如偶遇水、火、盗毁失者,经申请复议,准许重新补给。但是如因收藏保管不慎,导致虫蛀、损伤或潮湿破坏污染者,要罚俸六个月。如将其典当、丢失,则革去官职。
展厅内同时展出了保存圣旨用的圣旨匾、圣旨碑,雕龙画凤,非常精美。
然而历经王朝更迭、战火频仍,今存世的圣旨凤毛麟角、寥寥无几,绝大多数为明清之际的诰命或敕命,并根据对象的不同,又有生者为封,死者为赠的区别。
圣旨的真容如何?贴近橱窗,真让人叹为观止。
首先是卷轴的长度,其次是色彩的丰富,细节则是美得让人不相信出自人手的小楷字体,还有不同大小的丝线所绣的龙。
“诰命圣旨有三色、五色、七色之分,受封的官员品级越高,圣旨颜色越丰富。”
特别精美的圣旨,会在上下两边绣两排飞龙。
只有两种人可以收到手绘龙边的圣旨,那就是皇亲国戚和给皇帝立下汗马功劳的大臣。
原来圣旨的真容如此高大上,难怪接受诰命的官员要世代流传了。
那么,如此多的小楷字,都是皇帝亲笔写的吗?
答案是,才怪。
皇帝日理万机,批折子都是笔走龙蛇,哪有空小楷降旨呢。
“明清圣旨都是由翰林院的翰林写的。翰林又称为‘庶吉士’,他们根据皇帝的口头指示撰文、书写。翰林都是读书人中的翘楚,大家熟知的纪晓岚就是其中一员,他们的文采、书法当然是一等一的了。”
如果你文言功底好,不妨逐句阅读,你会发现圣旨的文章以双句为主,对仗工整,韵律和谐,加上字体优雅,读起来很过瘾。
清朝圣旨,都是满汉两文合写的。让人称奇的是,翰林们不仅写得一手好书法,连满文也美得很。
此外,圣旨竟然也有“防伪标志”。橱窗内的有几卷圣旨的卷首,绣着上下颠倒的两条飞龙,这是著名纺织机构“江宁织造府”独有的LOGO,是民间纺织工艺达不到的水平。
由此看来,伪造圣旨虽然是大罪,历史上敢犯死伪造的人也不少呢。